《拆彈部隊》是由女導演凱瑟琳-畢格羅導演的一部絕對男性化的電影。「幽靈、腐敗的警察、核潛艇……」這些男性化的主題,在時隔上部作品六年後,被凱瑟琳-畢格羅以加倍強化的戰爭再次表現。
《拆彈部隊》是根據紐約記者馬克-保勒在親歷前線採訪報道的真實事件改編而來的故事,他曾在巴格達和拆彈部隊有近一個月的近距離接觸。凱瑟琳-畢格羅在《拆彈部隊》中告訴我們戰爭是一種會上癮的毒品。
影片用接近紀錄片的方式拍攝,寫實地表現士兵的日常生活和執行任務的實錄,有幾個拆彈場景血腥程度更是讓觀眾不敢正視,但這些細節最終說明了什麼呢?導演凱瑟琳‧畢格羅的反戰立場能在她一再對平民被捲入暴力事件的可憐、士兵日復一日面對死亡的無奈細細的描述中體現,但威爾雄赳赳氣昂昂回到拆彈現場的結局,除了證明了片頭那句「戰爭是毒品」題跋之外,就沒有更多關於戰爭本質錯對的探討了。
凱瑟琳‧畢格羅是好萊塢少數熱衷拍戰爭片和動作片的女導演,從《生死豪情》、《末日戒備》到《K19》都很難看出作為女性天生的柔弱和敏感,在《拆彈部隊》裡,仍然是雄性激素支配著創作慾望,美國大兵的血性、責任感、膽量都表現了,卻難得觸及陷於苦戰的內心掙扎。和故事設置有些相似的《反恐王國》相比,《拆彈部隊》沒有那麼自大和俗套,但逃不掉主旋律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