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mp3發展歷程

mp3起源
  MPEG-1 Audio Layer 2編碼開始時是德國Deutsche Forschungs- und Versuchsanstalt fur Luft- und Raumfahrt(後來稱為Deutsches Zentrum fur Luft- und Raumfahrt, 德國太空中心)Egon Meier-Engelen管理的數字音頻廣播(DAB)項目。這個項目是歐盟作為EUREKA研究項目資助的,它的名字通常稱為EU-147。EU-147 的研究期間是1987年到1994年。   到了1991年,就已經出現了兩個提案:Musicam(稱為Layer 2)和ASPEC(自適應頻譜感知熵編碼)。荷蘭飛利浦公司、法國CCETT和德國Institut fur Rundfunktechnik提出的Musicam方法由於它的簡單、出錯時的健壯性以及在高質量壓縮時較少的計算量而被選中。基於子帶編碼的Musicam 格式是確定MPEG音頻壓縮格式(採樣率、幀結構、數據頭、每幀採樣點)的一個關鍵因素。這項技術和它的設計思路完全融合到了ISO MPEG Audio Layer I、II 以及後來的Layer III(MP3)格式的定義中。在Mussmann教授(University of Hannover)的主持下,標準的制定由Leon van de Kerkhof(Layer I)和Gerhard Stoll(Layer II)完成。   一個由荷蘭Leon Van de Kerkhof、德國Gerhard Stoll、法國Yves-François Dehery和德國Karlheinz Brandenburg 組成的工作小組吸收了Musicam和ASPEC的設計思想,並添加了他們自己的設計思想從而開發出了MP3,MP3能夠在128kbit/s達到MP2 192kbit/s 音質。   所有這些算法最終都在1992年成為了MPEG的第一個標準組MPEG-1的一部分,並且生成了1993年公佈的國際標準ISO/IEC 11172-3。MPEG音頻上的更進一步的工作最終成為了1994年制定的第二個MPEG標準組MPEG-2標準的一部分,這個標準正式的稱呼是1995年首次公佈的ISO/IEC 13818-3。   編碼器的壓縮效率通常由位速定義,因為壓縮率依賴於位數(:en:bit depth)和輸入信號的採樣率。然而,經常有產品使用CD參數(44.1kHz、兩個通道、每通道16位或者稱為2x16位)作為壓縮率參考,使用這個參考的壓縮率通常較高,這也說明了壓縮率對於有損壓縮存在的問題。   Karlheinz Brandenburg使用CD介質的Suzanne Vega的歌曲Tom』s Diner來評價MP3壓縮算法。使用這首歌是因為這首歌的柔和、簡單旋律使得在回放時更容易聽到壓縮格式中的缺陷。一些人開玩笑地將Suzanne Vega稱為「MP3之母」。來自於EBU V3/SQAM參考CD的更多一些嚴肅和critical 音頻選段(glockenspiel,triangle,accordion...)被專業音頻工程師用來評價MPEG音頻格式的主觀感受質量。
MP3走向大眾
  為了生成位兼容的MPEG Audio文件(Layer 1、Layer 2、Layer 3),ISO MPEG Audio委員會成員用C語言開發的一個稱為ISO 11172-5的參考模擬軟件。在一些非實時操作系統上它能夠演示第一款壓縮音頻基於DSP的實時硬件解碼。一些其它的MPEG Audio實時開發出來用於面向消費接收機和機頂盒的數字廣播(無線電DAB和電視DVB)。   後來,1994年7月7日Fraunhofer-Gesellschaft發佈了第一個稱為l3enc的MP3編碼器。   Fraunhofer開發組在1995年7月14日選定擴展名.mp3(以前擴展名是.bit)。使用第一款實時軟件MP3播放器Winplay3(1995年9月9日發佈)許多人能夠在自己的個人電腦上編碼和回放MP3文件。由於當時的硬盤相對較小(如500MB),這項技術對於在計算機上存儲娛樂音樂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MP2、MP3與因特網
  1993年10月,MP2(MPEG-1 Audio Layer 2)文件在因特網上出現,它們經常使用Xing MPEG Audio Player播放,後來又出現了Tobias Bading為Unix開發的MAPlay。MAPlay於199年2月22日首次發佈,現在已經移植到微軟視窗平台上。   剛開始僅有的MP2編碼器產品是Xing Encoder和CDDA2WAV,CDDA2WAV是一個將CD音軌轉換成WAV格式的CD抓取器。   Internet Underground Music Archive(IUMA)通常被認為是在線音樂革命的鼻祖,IUMA是因特網上第一個高保真音樂網站,在MP3和網絡流行之前它有數千首授權的MP2錄音。   從1995年上半年開始直到整個九十年代後期,MP3開始在因特網上蓬勃發展。MP3的流行主要得益於如Nullsoft於1997年發佈的Winamp和Napster於1999年發佈的Napster這樣的公司和軟件包的成功,並且它們相互促進發展。這些程序使得普通用戶很容易地播放、製作、共享和收集MP3文件。   關於MP3文件的點對點技術文件共享的爭論在最近幾年迅速蔓延—這主要是由於壓縮使得文件共享成為可能,未經壓縮的文件過於龐大難於共享。由於MP3文件通過因特網大量傳播一些主要唱片廠商通過法律起訴Napster來保護它們的版權(參見知識產權)。   如iTunes Music Store這樣的商業在線音樂發行服務通常選擇其它或者專有的支持數字版權管理(DRM)的音樂文件格式以控制和限制數字音樂的使用。支持DRM的格式的使用是為了防止受版權保護的素材免被侵犯版權,但是大多數的保護機制都能被一些方法破解。這些方法能夠被計算機高手用來生成能夠自由複製的解鎖文件。一個顯著的例外是微軟公司的Windows Media Audio 10格式,目前它還沒有被破解。如果希望得到一個壓縮的音頻文件,這個錄製的音頻流必須進行壓縮並且帶來音質的降低。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