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影評:《理髮師陶德》

繼《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後,強尼‧戴普和導演蒂姆‧波頓 再度攜手合作,改編百老匯音樂劇,電影中強尼‧戴普也將親自配唱《Not While I』m Around》等知名插曲。故事原創是英國劇作家克裡斯托弗龐德,電影版本仍由史蒂芬桑岱姆負責作詞和作曲,由編劇約翰羅根改編。製作人是李察賽納克、華特帕克斯、勞拉麥當勞與約翰羅根;執行製作是派屈克麥考米克;聯合製作是卡特利佛恩菲爾德。創意團隊包括攝影指導達利烏胡斯基,製作設計丹提費瑞提,剪輯克裡斯利賓遜,服裝設計柯琳亞特伍德。

這部舞台劇最早出自十九世紀的民間傳說,曾多次被改編成舞台劇,1979年首度由史蒂芬桑戴姆搬上百老匯舞台劇,以「驚悚音樂劇」的名號在百老匯闖出一片天,逼真且血淋淋的殺人場面引起社會各方爭議,也為史蒂芬桑戴姆贏八座東尼獎(等於音樂劇的奧斯卡)等多項獎項,混合了漫畫式的誇張、戲劇性與黑色情節,並找來替恐怖大師希區考克電影《驚魂記》、《鳥》配樂的伯納赫曼,從此成為經典。

在未決定拍攝電影前的2001年,蒂姆‧波頓 曾送給強尼‧戴普一張舞台劇CD,直到五、六過去,才又找上強尼‧戴普演出陶德。強尼‧戴普曾在1980年代組過樂團叫The Kids,從未獨唱完一首歌曲的他,還特地與樂團夥伴布魯斯威特金(Bruce Witkin)跑到錄音室試唱,並受到好評而決定演出。

陶德在電影中喜歡的殺人工具是他的割喉剃刀,故事中有一首歌頌他剃刀的小夜曲名為「My Friends」。強尼‧戴普表示:「這些剃刀是一種代替品,就像他的家人,因為他原本真正的家人都不復存在。」

為了演繹出樂芙特太太的角色,海倫娜波漢卡特在演出前則找了伊安亞當(Ian Adam)求教,這位號稱"歌唱救星"的人,曾教過許多演員與歌星唱歌。海倫娜波漢卡特在電影後段也唱了一首「By the Sea」,這首既辛酸又美麗的歌曲,表達了她想要拋下一切重新生活的心聲。

除了兩位主角,演出法官的艾倫瑞克曼雖然是首度在電影中演唱,但他也曾在皇家戲劇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Dramatic Arts,RADA)受過歌唱訓練。另一個試圖揭露陶德秘密的理髮師皮瑞利,則由薩夏拜倫柯恩演出,以《番石榴特:哈薩克青年必修(理)美國文化》聞名的他,則待過合唱團,也擁有過人的歌喉。電影中,除了飾演女乞丐的勞拉米歇爾凱莉是舞台劇專業歌手,其他主要演員都是演唱生手。

這次電影中,大部份情節都是經由音樂和歌詞表現,為了得到最好的聲音效果,與避免現場收音的音質損失,在製作上採取了相當特別的方式,先在錄音室將歌曲錄製完成,再到攝影棚對嘴演出。

所以,演員的錄音過程幾乎都專注於把歌曲演唱正確。強尼‧戴普表示:「這是很特別的演出方式。幾個月前你就錄好音,等到拍攝時,你的演唱必須搭配演出,讓表演效果更為突出。」

除了歌曲數量多,在配樂上則破紀錄的高達64首管絃樂曲,以四天錄製完成,歌曲則在倫敦的Air及 Eden錄音室錄了六周。

蒂姆‧波頓 說:『我希望呈現的倫敦是像好萊塢黑白老片的感覺。』他還表示,場景不要太繁複,顏色也不要太多,但是要很生動。

在倒敘時畫面使用微亮的色彩,以表示人物的過去或幻想。現實裡則是偏黑白的色彩,是電影的一大特色。

製作設計丹提費瑞提在影片中設計監督了12個場景,並且巧思的運用移動的牆面及可拆換的店面,設計出可重複利用的佈景,之後再利用一些數字技術延伸場景的範圍。並在燈光佈置上參考老倫敦的照片,創造出陰鬱黑暗,單色調的老式電影。

後來進入後制階段,達利烏胡斯基使用數字微調(Digital Intermediate)技術消去更多色彩。他解釋地說:「這部電影同時利用化妝、服裝、場景設計及攝影技巧,盡量把色彩降低。我們努力創造出黑白片的效果,除了偶爾出現一些褪去的顏色,還有血的顏色。」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