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介紹近海冬釣的實踐
[打印本頁]
作者:
playgirl1210
時間:
2010-2-4 01:24
標題:
介紹近海冬釣的實踐
介紹近海冬釣的實踐。近幾年,沿海一些垂釣愛好者,吸取江南、北國冬釣的經驗,結合當地沿海的具體情況,探索了近海冬釣的路子,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穫。現將近海冬釣有關魚類的洄遊規律、海域釣點的選擇及垂釣方法等,搜集、整理介紹給大家,供在垂釣實踐中參考。
一、近海冬釣魚類的洄遊規律
近海魚類,屬冷血動物,它們對氣溫、水溫的變化是極其敏感的。每年人秋後,沿海氣溫、水溫逐漸下降(水溫下降較慢),它們按照各自特定的規律,本能地由淺水遊向深水,尋找避寒、越冬的地方。例如:鱸魚、花鯰、鯔魚等,到了一定的季節,氣溫、水溫降到一定的溫度,它們便急忙向大海深水遊去。星鰻(海鱔魚),有的(跑流鱔魚)向大海深水遊去,而大部分(窩鱔魚)在附近海域尋找洞穴藏身棲息,閉而不出。梭魚,既不向大海遊去,也不在近海深水遊動越冬,而是一頭紮進近海深水污泥中,只露出尾巴,頗具匠心地度過寒冬。
常見的近海冬釣魚類,例如:黃魚(六線魚、長六線魚)、黑魚(石板魚)、?魚、?口(比目魚)等,一般是在近海深水底層、坑窪、坷坎等地處休眠狀態,輕微遊動越冬。它們每年春、夏、秋近半年的時間在A地、B地(圖1)之間,水深1~3米的近海淺水洄遊、覓食、交配、產卵。到了陰曆九月中旬(這裏說的季節、時間,是以山東半島而言),立冬、小雪前後,氣溫下降到10℃左右,水溫下降到15℃左右(指表層水溫,下同),便開始向水深3~4米的C地遊去(海水入冬後,每深一米,水溫比表層水溫高 0.3~0.4℃)。到了陰曆十一月中旬,冬至前後,氣溫下降到5℃左右,水溫下降到1O℃以下,它們便從 C地遊向水深4~5米的D地,開始了深水底層棲息越冬生活。從陰曆十二月到翌年一二月份,即小寒、大寒、立春前後,這段時間,氣溫在—2~—3℃左右,水溫在2~3℃左右,為全年氣溫、水溫最低時期,它們仍在D地活動,處休眠或半休眠狀態,耐心等待來年春天的到來。
到翌年春天,陰曆三四月份,即清明、穀雨前後,氣溫回升到10℃左右,水溫回升到8℃左右,它們開始由D地向C地遊動、覓食。到陰曆五月份,即立夏、芒種前後,氣溫在15℃左右,水溫在12℃左右,它們再由C地向B地、A地近海淺水遊去,開始了又一年的新生活。根據它們冬季洄遊的特點,當地釣友們總結出:“冬釣深(D地),夏釣淺(A地、B地),秋末、春初釣中間(C地)”的規律,從理論到實踐看,是與冬釣魚類的洄遊規律相吻合的。
因為近海魚類的種類不同,它們秋末向大海深水洄遊的時間和春初向近海淺水洄遊的時間各有差異。按照同一個季節、時間劃分,星鰻(海鱔魚)、魷魚等無鱗軟體魚類,比其他魚類提前半月遊去深水穴居越冬。黃魚(六線魚、長六線魚)、黑魚(石板魚)、?口(比目魚)等有鱗硬體魚類,則向後推遲半月左右。
另外,它們的洄遊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受外界自然條件制約的。如果同樣的季節、時間,秋末、春初氣溫、水溫偏低或偏高1℃左右,它們遊向大海深水或由深水遊向近海淺水的時間,則提前或推遲10天左右。
二、近海冬釣海域、釣點的選擇
掌握了近海冬釣魚類的洄遊規律,就不難找到它們棲息、越冬的海域、釣點。近海海底情況與陸地一樣,也是凹凸不平的,這些深水低凹的海域,是它們冬季棲息、越冬天然的“安樂窩”,這些“安樂窩”也是近海冬釣的主要場所。離岸邊遠的釣場、釣點(500~l000米以上),可乘船垂釣;離岸邊較近的釣場、釣點(500~1000米),可用人造小風船帶底線拖釣;離邊再近的釣場、釣點(30~100米),可在岸邊拋竿、拋線釣;離岸邊最近的釣場、釣點(100米內)可根據潮汐漲落,用魚竿站崖垂釣。
近幾年,沿海地區隨著漁業和海上運輸業的發展,圍海造地、填海修碼頭、建船廠等海底工程不斷增加,這就人為地為近海冬釣提供了優良的釣場、釣點。以修建碼頭為例(圖2),凡修碼頭,必須選擇避風、水深的海域,同時在碼頭的一側,修建很長的擋浪壩,擋浪壩外側護坡,用不規則的大石塊或工字形水泥塊向大海傾斜堆壘。這些大石塊或水泥塊,經過幾次大風大浪衝擊、碰撞後,從海底到海面形成牢固的“人造圍牆”,而“圍牆”的底層間隙,是有關魚類棲息、越冬的安全地方,也是近海冬釣理想的海域、釣點。
擋浪壩是由岸邊向大海伸延的,所經過的海底有深有淺,淺處(2~3米)為冬季無魚區;深處(4~5米)為冬季有魚區。大石塊或水泥塊堆壘之間的縫隙,大部分被擋死,鉤、墜無法順到海底,稱之為“死釣點”。有一部分鉤、墜可垂直順到海底,稱之為“活釣點”,這些“活釣點”是近海冬釣最佳釣點。
歡迎光臨 say8687→樂活論壇 (http://twmiss.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